靜坐止觀(禪定)
禪定的藏文為"gom", 意為“修習或修定”。禪定的修習有兩种: “止或寂止”(奢摩他 samatha)
或“定” (三摩地 samadhi)的修習以及 "觀或胜觀"(毗婆舍那 vipassana)或"智慧"(pana)的修習。
止,或“心專注”, 是心的一种純淨平和的狀態,會給行者帶來三种利益:心的純淨,現世的快樂和往善趣的轉生。 它使心靈純淨,將其從五惑(貪嗔痴慢疑)中解脫出來。“心專注”是“觀”的不可缺少的基礎。故佛陀曾教導:“比丘,汝當習定,得定者方如實觀照世間實相".
"觀"是觀察事物的實相,從而了悟所有的精神和物理現象(即五蘊:色受想行識)均為無常,無有堅實。"觀"引導行者趨向四果圣位,獲得解脫。
仁波切開示:在藏傳佛教中有深淺兩种止觀:
1. 寂止(安住修):梵文譯作奢摩他或三摩地,是一切禪定的總括或因,是要求注意力不散于外境、專一安住所修靜慮之中的心,就這樣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對象上,通常是佛像,也可以是呼吸或任何能幫助你集中注意力的對象如一個种子字等,目標是要訓練和馴服自己的心。我們將要將這野馬般的心,以靜坐或禪定的方法來馴服,不要讓它無目標地奔馳在這無邊無際的原野上,而要像熟睡時的心那樣靜,但卻是清醒和能自控的。這也有修煉程度深淺的差別。
2. 胜觀(觀察修):梵音譯作毗婆舍那,一切靜兼智慧的總括,也就是以最敏銳的智慧,觀察事物本性真實的差別。 其中可分高低兩种形式:
未真正修得寂止之前的胜觀屬于一分相同(類似)胜觀,修得輕安樂止以后,逐漸可見空性,此為法相具全(實際)胜觀。
所以概略地說,高度的集中精神叫做修煉寂止,能較長時間的集中精神就可生起一种心身的樂,叫做輕安樂,在這种狀態下觀察所有事物的本性(物質和精神的性質),其結論是都要靠緣起而產生,沒有一件事是不靠這個哲理的,也就是物質与精神是靠條件和因素而有的,修行者見了這個哲理叫做見空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