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傳佛教
 

佛教是努力理解心靈和意識本質的宗教,更像哲學而不是神學。佛曾教導:一個開悟了的心靈就像無有纖云的碧藍天空。云彩比喻煩惱(藏文稱為"nyon-mong")。煩惱多達上千种,但可歸為三大類:貪,嗔,痴(無明),也被稱為“三毒”。其中無明是所有精神和肉体痛苦的根源。

四圣諦(Four Noble Truths)

佛体證四圣諦.

第一諦是苦諦 -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(互相仇視,又必須生活在一起)、愛別离(互相友愛,又必須分開)、求不得(欲望不能滿足)。

第二諦是集諦 -“三毒” (貪,嗔,痴)是所有精神和肉体痛苦的根源, 痴(無明)又是三毒的根源

第三諦是滅諦-我們自身擁有讓我們停止受苦的力量。因果,或“業” 表明我們自受業報。我們享受快樂時是受前世所集善業的果報。我們遭受痛苦時是受前世所集惡業的果報。相當重要的一點是,我們對待當下痛苦的態度也會种下未來果報的种子。 我們有讓我們來生更美好的力量。 佛陀教導我們為了斷苦,我們必須斷十惡:殺,盜,淫,妄語,兩舌,惡語,綺語,貪,嗔,邪見。每當我們給別的有情帶去痛苦時,我們也种下了自己將來受苦的种子

第四諦是滅諦- 佛陀歸結為“八正道”:正見,正思維,正語,正業,正命,正精進,正念,正定。

又可總結為戒,定,慧三無漏學:

= 正語,正業,正命(本質即是培養愛和慈悲)

= 正精進,正念,正定 (即控制能產生業的思想感情)

= 正見,正思維 (理解十二因緣和無我)

無我

佛教的核心是了解所有痛苦的根源是“無明”。對治無明的是智慧而藏傳佛教中最重要的智慧是關于“無我”,或稱為“空性”的教義。在我們自身或周遭世界中都沒有獨立存在的“我” 或 “自性”。 宇宙万法都是互相依持而存在的,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。宇宙是緣起的。

表面上,我們确實感覺到“自我”的存在。佛教認為這是來自于五蘊(色,受,想,行,識)的融合。“色”由物質組成,即五大元素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)的組合。“受”包括樂受,苦受和不苦不樂受。“想”是通過感覺對周遭世界的辨識。“行”是對境關于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。“識”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識。我們的苦難來自于我們的無知和對于五蘊的執著。

緣起

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五蘊是由因緣而而存在的。從而開始了解佛教中极重要的一個原理:十二因緣:

1.無明(貪嗔痴等煩惱,為生死的根本) --> 2.行 (造作諸業) --> 3.識 (業識投胎)--> 4.名色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 --> 5.六入(胎儿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 --> 6.触(出胎与外境接触) --> 7.受 (与外境接触生起苦樂的感受)--> 8.愛(對境生愛欲) --> 9.取(追求造作) --> 10.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 --> 11.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 --> 12.老死 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。

逆十二因緣得解脫可將有情從無明中解脫而入涅槃(滅卻煩惱,證入實相之狀態)。

 


版權所有© 2002-2003Tibetan 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Wisdom
>